如果说让我在年底推荐5部今年最让我心动的泰剧,这部《穿过180度经纬线的拥抱》一定在我的List中。电影的质感、美轮美奂的空境、深刻的寓意以及剧场般的表演形式,使这部如果不静下心就无法耐着性子看下去的“慢”电视剧在我心中留下了一席之地。
这部剧加上每个人口中的Siam,总共才4个主要人物。3个人撑起了一台戏。但是老一辈的懦弱逃避,少年的通透勇敢都让我动容。
男孩Wang勇敢、向往自由。他对于社会上既定的规则抱有质疑,对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家庭关系有着敏锐的直觉和透彻的观察,并且会毫不留情地拆穿一切成年人约定俗成的伪装。所以他真的很适合读哲学。我想,一个合格的哲学家应该就是有无视规则的视角和拨开表象的勇气及残忍吧。所以,每当他看到妈妈的伪装后,他就会毫不留情地拆穿。他知道他和妈妈的关系并不像第一集里说的“我们是最好的朋友。”他的妈妈只是表面的开放和包容,在妈妈的内心中其实是带着这个儿子一起躲在名为“保护”的牢笼中的。而对于一个向往自由,向往流浪的人来说,以爱为牢就会带来无尽的反抗。故事的前7集他都想要反抗,他像一个革命者,尝试着一切的方法来对抗名为家庭的政治。他寻找盟友,软硬兼施,可是最终盟友摇摆的立场,敌方以爱为名的示弱让他看清——“政治”是可以反抗,但无力推翻的。所以我看来,他最终的放手并不是因为母亲,而是因为他意识到了上一辈的懦弱是现在的他所无力改变。
母亲Mol是一个看起来勇敢潇洒、开放包容,其实胆小懦弱的人。她活在别人对她的赞美和荣耀中,以此为剑,却也化此为牢,把自己困守在她最为舒适的领域,还想要拖着自己的儿子。在感情中,她知道丈夫心中喜欢的是In,但是因为她对于丈夫的爱,和一个优秀的伴侣带给她的虚荣,使她步步为营,却也深陷囹圄。哪怕在丈夫死后,她也坚持着自己骗自己的理由,把真相关在小黑屋,永远不触碰,并且从内心期望永远不要碰到In。我想这也是她不喜欢离开曼谷的原因吧,因为她知道In是不会回曼谷的,只要呆在曼谷,她的“伤痛”就永远不会出现在生活中。在山林里遇到In的时候她一定是心慌的,所以她一直在和In强调她工作中的成就,和In聊她认为最安全的话题——育儿。她本想维持成年人的体面,不愿意在“情敌”面前露怯,没想到原来她认为最安全的话题,反倒变成了压垮她的稻草。继丈夫爱着In之后,她唯一拥有的儿子也被In“抢走了”。这怎能不让她奔溃呢?在工作中,她导演的电视剧永远老瓶装新酒,美曰其名观众喜欢。得奖时对于其他题材的竞争者不屑一顾的轻蔑,让她仿佛得到了普世观念下人们对LGBTQ否定的支持,这也更加加强了后面儿子坦言喜欢上In对她的打击,和她极力反对的内因。她的可悲在于,故事的最后,她仍然希望粉饰太平,收拾好外貌,把伤痛压缩重新关回小黑屋,开着车像来时一样对着儿子絮絮叨叨,希望就像故事开始一样维持着表面的和平。但是我想今后她的儿子可能不会再与她争吵,他们将迎来永远的平和,可是她永远也无法再走进儿子的内心了。
叔叔In是一个温柔懦弱且被动的人。他就是52赫兹的鲸鱼,他不是不想要爱,不是不想和人接触,只是他太懦弱了,他太害怕别人的眼光。他看似温柔的退让和包容,却也是最残忍自私的那一个。我觉得In就像树,他可以包容所有的感情,可是不会付出。不论是Siam还是Wang都是由对方向他示爱,可他都没有给予回应,他可能自己都搞不清是不是爱着他们俩。他只是不想要孤单一个人吧。Siam和Wang好像都看出了他的这点,所以Siam给他留下了Wang,而Wang为他搭建了那座桥。他们都希望他能够有一条寻找到外面世界的通道,让他不再被动地停留在原地。不知道在Wang走后他还会不会走过桥到森林的另一端去看一看?
我看到网上有的人说,知道了这部剧始BE所以不准备看了,可是我却觉得,这部剧的BE是顺理成章的,或者说我觉得它更像是开放性的结局。Wang看起来妥协了,离开了,可是谁有知道他会不会等到羽翼丰满之后再度卷土重来呢?如果这个时候他坚持留下来,反倒显得Wang就像孩子般的撒泼耍赖,失去了他通透早熟的性格特质。“有一种胜利叫做撤退。”这次的抗争失败让他蜕变,他把爸爸融入自己,而不再是挂在嘴边,摸着地球仪怀念爸爸的“爸宝”,他积累了更多地经验,更加明确自己的目标,找寻到了前进的方向。就像他说的:“他的时间还很多。”
这部剧把成年人的体面由一个孩子无情地撕开,可是“屠龙少年终将变成恶龙。”撕开表象的少年不知道,想要改变社会,首先你得融入社会,然后成为社会。只希望Wang能像叔叔祝福的那样“永远抱有他的直觉”吧。
题外话:我可太喜欢叔叔的别墅了,从景色到装潢,完美戳中我对Dream house的所有向往。
© 本文版权归作者 桃之夭夭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