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女性主义理论浅谈下

时间:2022-09-30 03:57:00阅读:

看完电影我想了会儿,发现自己并不惊讶今天的好莱坞能拍出这样一部电影。影片叙述的的确是玛丽莲·梦露,却里诺玛·简太远太远。近三个小时的影片里始终有一位不在场的父亲,玛丽莲·梦露实则仍是父权制下的幽灵。劳拉·穆尔维47年前的断言“好莱坞基本上是父权制的且以男性为中心的”用来评价这部影片似乎并无不妥。直到两个小时过去之后我都还在期待影片尾声能够呈现出一位好莱坞黄金年代女性巨星与当时不公体制的对抗,但是直到最后一秒都没有。这哪是一部传记片呢?这分明是一部血泪史,是恐怖片。

其实说到底,所有线性叙事的电影都是父权制思维模式的体现,时间和历史都依线性前进,忽略了循环,玛丽莲·梦露被嵌入那三十年中,在巨大恐怖的电影机器中运作,肉身献祭,出演了一部专属好莱坞的《摩登时代》。在影片中我看不清她的脸,我被那些精致的语言搅昏了头。

听说本片在威尼斯放映结束后获得了全场观众持续14分钟的起立鼓掌,这是在为谁喝彩呢,我想不明白。从墙上挂的父亲照片、成年后称丈夫为“daddy”、三次怀孕与流产这些情节中我看到的只是导演对男性权力的强化,女性在被抛弃之后只落得精神崩溃的结局,这种精神崩溃的编排本身就十分男权:女性被塑造为“缺乏”的、柔弱的、浪漫的。那么导演有没有试图通过对男性凝视的赤裸呈现来反凝视?如果有,那么这部影片是成立的吗?

这个问题光从叙事来看是想不通的。

玛丽莲·梦露作为欲望对象与观看客体承载了观者的快感来源,她毫无疑问是典型化的,是符号的,也是社会建构的,穆尔维针对经典影片中的女性形象提出“破坏视觉快感”的主张,那么本片的立场大致可以通过论证这一主张是否被贯彻来表明。

首先,在涉及大银幕观看的段落中导演的处理全部是让现场观众进入画面,因此作为现实世界的观众看到的画面一部分是电影中的1.37:1比例的电影银幕,另一部分则是电影中坐在舞台下面的观众。穆尔维指出“看本身就是快感的来源”、当电影中的男性得到或占有女性时,观众也通过观看间接地得到或占有了女性的银幕表象。观众需要通过观看这一行为在银幕中找到一个角色作为自己的认同对象,从而实施对电影中女性形象的凝视。然而在导演安德鲁·多米尼克的这一处理下,作为观众的你我无法与银幕中的任何角色进行认同。梦露本人不行,她是观看客体,而且就算是女性观众,在观看电影时也会丧失天然的性别身份认同,男性则更不可能。而呈现于电影中的男性角色是不完整的,他只占据着现实电影银幕的一小部分,他的目光与视线模糊不清,很难被观众捕捉到。我们唯一有可能与之认同的是电影中的观众,可是认同了之后我们仍然无法对电影中的电影进行凝视。简而言之,导演这里的处理使得现实中的观众需要通过两次认同才能形成凝视,这就为实现视觉快感设置了障碍。

其次,是画幅的问题。通常人们所说的画幅是指电影画幅比。最开始电影画面的图像宽高比为1.33∶1的比例,后慢慢发展为1.37∶1的“学院派比例”。《金发梦露》这部影片中一共出现了四种画幅(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影片开头是“学院派比例”也即4:3的画幅,大部分黑白段落使用的是1.66:1(欧洲电影标准)和1.85:1 (35毫米电影胶片画幅比),在双子座三人登上楼梯的段落中则用的是一种类似于手机竖屏拍摄的比例。好莱坞黄金年代所拍摄的经典电影使用的都是4:3的画幅,且多为封闭式构图,在这种封闭式构图中,创作者利用有限的内向空间设置,通过最直观的视觉感受传递给观众影像信息,借助画幅结合画面构图创造内向空间参与叙事,使观众专注于电影叙事当中,从而令视觉快感更易生成。穆尔维认为要“以一种激进的、不同于传统叙事电影模式的“另类形式”来对抗和解构经典好莱坞电影的语言和技巧。通过在男权主导的电影机制中制造岀断裂,从而让电影成为一个女性主义进行政治斗争的场所。”与经典好莱坞不同的是,本片的4:3画幅中构图并非封闭式,其他比例的画幅使用与影片叙事关系似乎不大,最多是暗示了人物的某些情绪和心理活动,影片通过四种画幅的交替使用(还包括某些段落的声音设计)解构了经典好莱坞模式,使反抗成为可能。

这么看,本片的叙事和形式还是挺分裂的,但是作为大部分观众来说,看的只是故事而已。它或许是一部叙事上渗透了太多导演男权意识而形式上又试图挣脱传统语言的影片。

总之,不是太喜欢,看得有些痛苦。

标签: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