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房情变》:飘灯珠箔冷,金粉迟迟归。隔窗照来金炉影,晚风寥寥小楼中。

时间:2022-09-29 03:57:11阅读:

之前一直有一个被普通人认为标新立异的观点,那就是新好莱坞的“创新”程度更少,更像是一种把电影产业进行新整合的一种产品端的革命,让小成本电影能够存活,让有一定个人思想的电影能够持续性地产出。这句话有一定道理,并且我们完全可以在新好莱坞前期作品受50年代后面制片厂电影工作室的影响以及界限的模棱两可。这些事例完全可以说明那会儿的“开山怪”并没有很有学术质感以及目的性的革新点。但相反,正因如此整个新好莱坞时期的电影有着一种朦胧的魅力。适当的表达先锋化以及整体大量电影标准化的叙事构成的魅力是韵姿独存的。就像是本片《禁房情变》,就算本身在导演约翰休斯顿的创作生涯中算不了最好的一批,但依然是小众佳作一味。

现在看大部分媒体关于本片的论调,是在讲述他是一部反应同性恋与异性恋之间倍感压抑的生活的绝望作品。本片似乎在当年被当成是《灵欲春宵》的跟风作,毕竟都是由伊丽莎白泰勒主演,而且对现实的反应也是令人郁闷的。但是全片的朦胧质感以及残酷的一定情节赋予了本片多解读性,虽然苦了一部分观众,但让本片得到一定的“东方化”的氛围。蔓延在整部电影里。而摄影上的金色氛围则很极致的贴合英文片名(Reflections in a Golden Eye)的同时,使得这个故事在银幕上与观众的隔阂自然产生,对故事的贴合也更全面(尽管华纳电影公司也因此闹了一定的风波)

开头风骨极佳,作为极简大师的约翰休斯顿把整个叙事的主要舞台,军营的生活的不确定性给表达了出来。被囚禁的马和盲目走动的男人作为两个重要的视觉元素,在前几分钟惊艳出现后,在后面则成为大量情节点的重要关注点。在剧情里,随着二等兵来到军营并习惯被发号施令的感觉后,整个戏剧便开始盲目的发展,我们开始看见多个家庭,以及多种人际关系因为缺乏性张力的日常沟通以及死气沉沉的制度而变得奇怪,并所有人都存在逃避和懦弱的一面。尤其是男人,这种情节是就算是现在也是很独特的。

就像是电影中后期在课堂戏上极具有反思感的角色自白里的反应一样,以女人为代表,实际上是“传统上”,对军队里中对“足够好的男性”以及符合自己标准的偶像的追求很大程度上是在反应一种同时代的世俗观念。以及亘古不变的定理,简单直接的生殖崇拜是不可磨灭的,是大众化的。同性恋的可怜,进而联系到所有社会边缘人的可怜情绪就很自然地带给了观众。而剧情设计更高明的地方在于,两个男性角色对女人应付的疲惫的不同反映出两种让生活的热情幻灭的缘故。

由马龙白兰度扮演的彭思顿,疲惫的原因是因为自己是同性恋,但是在军营中必须保持着家长风范,那种强男性属性的职业与他的性取向和人生意愿相悖,而且偏偏自己的妻子从行为到内心都对男性的“生殖功能”喜爱,并且妻子相当自豪的强调的军人传统也是更是在戳痛着他自己的伤疤,这让他连私人的空间里的自在感都做不到。

而由布莱恩基恩饰演的兰登上校虽然表面看和彭思顿一家差不多,但他的剧情线索所反映的情况更像是“军营”这个环境对普通人的伤害,随时的管理以及教条让一个不是同性恋的男人在家庭生活中(或者说是脱离职业的生活中)失去了热情,并让整个家庭发生异变。这段带有一定批判色彩的戏与彭思顿的戏遥相辉映,相互对比让整个导演的指向变得隐隐约约,环境与人物之间的压抑以及互相影响更加浓烈,很有张力。

在导演的设计下,马龙白兰度在本片最重要的反应角色的单人戏里都表现出了极佳的表演。骑马一场,我们在拓展的情境中理解这是彭思顿上校强行改变自己性取向以及让自己接受糟糕生活的挑战。可惜最后失败了,于是马便成为了一种“好男人标准”的外化形象,他愤怒地鞭打,则是他很外放的表达自己对环境里“规则”和大众对自己的压迫的愤怒。他的肢体动作带来的张力极强,表现很完美;而另一场跟踪二等兵的戏则直接让人陷入同性恋的视角里,导演用突出面部和走动动作的画面捕捉到的白兰度情绪表达让人深刻地感受到一种遥不可及的绝望,带来很心疼的精神冲击。

剩下的时间该讲一下瑕疵。实际上有一整段的戏让人觉得过于刻意了,那就是关于二等兵的线索。在开头,我们确实是搭配着他的私人视角在观察整个军营的压抑情绪和环境,但是后面整个角色强行工具化,在画面里成了布景板一样,担任分段的义务。这样的表达让整个电影的节奏都或多或少地破坏了。虽然后面一段军营打斗戏设计的即为巧妙(对内心同性情绪的抗拒),但如此的前戏到底是没必要的。

当然,作为先锋主义充斥着的六十年代末的作品,本片虽然也有尖锐的一面,但到底保守了,一段裸戏的设计也是极尽老派,让人不爽利。但这片也着实是一部不错的反映同性恋群体的作品,应该关注的情节剧。

标签:未知